關于召開“第九屆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學術會議暨礦
冶綠色發(fā)展高峰論壇”第一輪通知
各有關單位:
近年來,我國正處在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加快發(fā)展階段,對礦產資源的剛性需求仍將持續(xù);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正向縱深推進,全球礦業(yè)開發(fā)將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同時,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以及綠色生態(tài)硬約束給礦業(yè)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礦冶發(fā)展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新的要求。為適應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要求,必須加快轉變資源利用方式,以科技進步為手段,以管理創(chuàng)新為基礎,以礦產資源節(jié)約與綜合利用為重要著力點,發(fā)展綠色礦冶和循環(huán)經濟,全面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礦冶協(xié)同水平,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十九大報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和“節(jié)約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的方針。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學術會議每 2-4 年舉辦一屆,是國內規(guī)格高、影響大、權威性的專業(yè)學術會議,自 1982 年首次舉辦以來,目前已成功舉辦了八屆。為總結近年來國內外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節(jié)能減排、環(huán)境保護、清潔礦冶技術的新進展、新成果、新思路,由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中國礦業(yè)聯(lián)合會選礦委員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選礦學術委員會、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北京礦冶研究總院)、武漢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武漢工程大學、礦物加工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釩資源高效利用湖北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聯(lián)合主辦,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北京礦冶研究總院)、武漢科技大學承辦的“第九屆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學術會議暨礦冶綠色發(fā)展高峰論壇”擬于 2018 年 6 月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
本次會議以“推動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助力綠色礦冶發(fā)展”為主題。歡迎全國科研設計機構、大專院校和企事業(yè)單位及管理機關的代表積極參與,利用本次會議交流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綠色選冶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與工程實例。現(xiàn)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組織結構
主辦單位: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
中國礦業(yè)聯(lián)合會選礦委員會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選礦學術委員會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武漢科技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礦物加工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釩資源高效利用湖北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承辦單位: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武漢科技大學
二、會議時間、地點
時間 :2018 年 6 月下旬(具體會議時間見第二輪通知)
地址 :湖北省武漢市(具體酒店與乘車路線見第三輪通知)
三、會議組織
會議主席:孫傳堯
副主席:夏曉鷗、倪紅衛(wèi)、張清杰
執(zhí)行主席:張一敏
學術委員會主任:干勇
學術委員會委員:
殷瑞鈺、余永富、邱定蕃、黃伯云、何季麟、張文海、孫傳堯、王一德、
王國棟、姜德生、劉炯天、邱冠周、毛新平、張聯(lián)盟、黃小衛(wèi)、聶祚仁、
彭金輝
會議組委秘書處
秘 書 長:朱陽戈
副秘書長:劉濤、盧爍十、魏國生
會務秘書:楊森、黃晶、何東升、陳斌、劉浩、薛楠楠、袁益忠、趙建軍、
宋振國、孫志健、胡楊甲、趙杰、張偉
四、邀請專家(排名不分先后)
1、殷瑞鈺 鋼鐵研究總院、中國工程院 院士
2、余永富 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工程院 院士
3、邱定蕃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工程院 院士
4、黃伯云 中南大學、中國工程院 院士
5、何季麟 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工程院 院士
6、干 勇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中國工程院 院士
7、張文海 中國瑞林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國工程院 院士
8、孫傳堯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工程院 院士
9、王一德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工程院 院士
10、王國棟 東北大學、中國工程院 院士
11、姜德生 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工程院 院士
12、劉炯天 鄭州大學、中國工程院 院士
13、邱冠周 中南大學、中國工程院 院士
14、毛新平 中國寶武中央研究院、中國工程院 院士
15、張聯(lián)盟 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工程院 院士
16、黃小衛(wèi) 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工程院 院士
17、聶祚仁 北京工業(yè)大學、中國工程院 院士
18、彭金輝 昆明理工大學、中國工程院 院士
19、徐政和 南方科技大學、加拿大工程院 院士
20、宋少先 武漢理工大學、墨西哥科學院 院士
21、孫仲元 中南大學 教授
22、盧壽慈 北京科技大學 教授
23、張榮曾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教授
24、張文彬 昆明理工大學 教授
25、朱旺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 處長
26、夏曉鷗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董事長/黨委書記/研究員
27、倪紅衛(wèi) 武漢科技大學 校長/黨委副書記 /教授
28、韓 龍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總經理/研究員
29、張一敏 武漢科技大學 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
30、邱顯揚 稀有金屬分離與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主任/教授級高工
31、胡岳華 中南大學 常務副校長/教授
32、郭學益 中南大學 副校長/教授
33、趙躍民 中國礦業(yè)大學 副校長/教授
34、王 華 昆明理工大學 副校長/教授
35、邱廷省 江西理工大學 副校長/教授
36、馬少健 廣西大學 副校長/教授
37、程芳琴 山西大學 副校長/教授
38、唐立新 東北大學 副校長/教授
39、徐盛明 江西理工大學/清華大學核能研究院 副校長/教授
40、魯雄剛 上海科技大學 副校長/教授
41、吳愛祥 北京科技大學 副校長/教授
42、董發(fā)勤 西南科技大學 黨委副書記/教授
43、于建國 華東理工大學 原副校長/教授
44、白晨光 重慶大學 原黨委副書紀/教授
45、池汝安 武漢工程大學 校長助理/院長/教授/杰青
46、齊 濤 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 副局長/研究員
47、馮安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所長/研究員
48、柴立元 中南大學冶金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院長/教授
49、姜 濤 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 院長/教授
50、謝廣元 中國礦業(yè)大學化工學院 院長/教授
51、韓躍新 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院長/教授
52、魏德洲 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教授
53、趙中偉 中南大學冶金與環(huán)境學院 副院長/教授
54、李茂林 長沙礦冶研究院 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55、張廷安 東北大學特殊冶金過程工程研究所 所長/教授
56、孫 偉 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 副院長/教授/長江學者
57、徐志強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研究生院 常務副院長/教授
58、李 梅 內蒙古科技大學 處長/教授/長江學者
59、曹亦俊 鄭州大學 教授/長江學者
60、倪 文 北京科技大學 教授
61、孫春寶 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教授
62、文書明 昆明理工大學 處長/教授
63、童 雄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 院長/教授
64、馬文會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與能源工程學院 院長/教授
65、張立峰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工程學院 院長/教授
66、徐志峰 江西理工大學冶金與化學工程學院 院長/教授
67、沈政昌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副總工程師/研究員
68、周俊武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副總工程師/研究員
69、吳熙群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選礦研究設計所 所長/研究員
70、王海北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冶金研究設計所 所長/研究員
71、車小奎 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稀有金屬冶金材料研究所 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72、溫建康 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生物冶金國家工程實驗室 常務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73、何發(fā)鈺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科技管理部副部長/研究員
74、陳 雯 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公司 院長助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75、劉 誠 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76、劉 驍 鋼鐵研究總院科技信息與戰(zhàn)略研究所 所長/教授級高工
77、陳代雄 湖南有色金屬研究院 總工程師
78、劉江浩 江西銅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總工程師
79、秦洪訓 招金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技術中心秘書長
80、羅仙平 西部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副總裁/教授
81、王 勇 大冶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82、王 智 山東方圓有色金屬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83、郝文彬 陜西五洲礦業(yè)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五、會議內容及主題
1、礦物加工、冶金工程基礎理論的研究進展;
2、礦產資源選冶技術創(chuàng)新與應用;
3、難處理資源選冶新技術、新方法;
4、低品位黑色金屬資源高效分選與綜合利用技術與實踐;
5、低階煤洗選及水煤漿技術與實踐;
6、復雜多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與實踐;
7、稀土資源綠色提取與綜合利用技術與實踐;
8、難處理黃金資源高效利用與無氰提取技術;
9、非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礦物材料制備技術;
10、礦冶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
11、礦業(yè)廢水處理與循環(huán)利用技術;
12、生物冶金技術;
13、綠色冶金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
14、選冶過程控制、自動化技術與裝備;
15、綠色環(huán)保藥劑的開發(fā)與應用;
16、二次資源循環(huán)經濟等相關技術;
17、礦物材料的開發(fā)利用;
18、綠色礦山建設案例;
19、尾礦(庫)處置、輸送技術與管理案例。 六、大會主要日程
2018 年 2 月 10 日 發(fā)布第一輪征文通知
2018 年 4 月 30 日 發(fā)布第二輪會議通知
2018 年 5 月 30 日 發(fā)布第三輪會議通知
2018 年 5 月 10 日 論文摘要提交截止
2018 年 5 月 20 日 論文全文提交截止
七、論文投稿與出版
1、未公開發(fā)表的論文,組委會擇優(yōu)推薦至《礦冶》、《武漢科技大學學報》、《材料與冶金學報》優(yōu)先發(fā)表,詳細格式請參照相應雜志、學報投稿要求。摘要與全文(word 文檔,A4 版面)發(fā)送至 ysgc@china-mcc.com 并請注明,如“第九屆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學術會議+未發(fā)表+作者名”字樣,錄用論文版面費按《礦冶》編輯部標準收取。《礦冶》是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公開刊物(ISNN1005-7854 CN11-3479/TD)有色行業(yè)權威技術期刊,關注科研、生產開發(fā)、工程設計、資源評價、理論研究與經營管理等諸方面有較高學術水平和應用價值的科技論
文及成果;《武漢科技大學學報》主要刊登冶金、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業(yè)自動化、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工程力學等學科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理論探討、專題性或綜述性學術述評;《材料與冶金學報》是專業(yè)學術性刊物,由東北大學主辦,設有冶金、材料制備、材料、環(huán)境、資源綜合利用等欄目。主要學術論文包括理論基礎、工藝技術(側重工藝上的原則,且?guī)в衅毡橐饬x)。
2、已公開發(fā)表的論文,組委會只收錄摘要,并擇優(yōu)評選在會議上做現(xiàn)場報告交流,同時摘要編入會議文集,全文不會編入論文集。
3、會議面向各單位、各位專家、學者、科技工作者廣泛征集礦物加工、冶金工
程、材料開發(fā)應用等領域的論文。請于 2018 年 5 月 10 日前將論文摘要發(fā)送至:ysgc@china-mcc.com。
4、所有報告均需提交中文摘要,會議將出版中文報告摘要集。具體的摘要撰寫說明,見附件 2,具體的摘要格式,見附件 3。 八、關于會議說明及其它
1、本次會議委托承辦單位負責全面組織、酒店協(xié)調、費用收取、發(fā)票開具等會務工作。該注冊費包括會務、論文審稿、論文集出版、專家演講資料費、餐費、考察、合影等。
2、會議注冊費標準如下:普通代表收取注冊費 1800 元/人,在校學生憑學生證收取 1000 元/人。
3、食宿安排:會議統(tǒng)一安排用餐;由于會議期間參會人員較多,組委會不統(tǒng)一安排住宿,推薦協(xié)議酒店以供參考,參會代表自行選擇預定酒店。
4、請參會代表務必把報名回執(zhí)發(fā)至 ysgc@china-mcc.com 或傳真 010-88796961。
回執(zhí)表以傳真與郵件為準,回執(zhí)模板見附件。 九、大會組委會聯(lián)系方式
1、關于會議報名請聯(lián)系:
聯(lián)系人:唐新 手 機:13522872515(微信同號)
電 話:010-68807312 傳 真:010-88796961
郵 箱:tangxin2515@126.com
2、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選礦研究設計所/中國礦業(yè)聯(lián)合會選礦委員會/中
國有色金屬學會選礦學術委員會
聯(lián)系人:朱陽戈 手 機:18701689731
郵 箱:zhuyangge@bgrimm.com
3、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聯(lián)系人:劉濤 手 機:18986165395
郵 箱:tkliutao@126.com
4、釩資源高效利用湖北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聯(lián)系人:黃晶 手 機:13871259039
郵 箱:crystal208@126.com
中國工程院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中國礦業(yè)聯(lián)合會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工程與材料科學部 選礦委員會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 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武漢科技大學
選礦學術委員會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釩資源高效利用
湖北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